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古城布拉格激辯八爪魚 - National Library in Prague


本文來自香港文匯報

沒有看過電影《布拉格之戀》的人,總該聽過Twins主唱的《布拉格之戀》吧。無論在電影或歌詞的描述中,這個歷經動亂洗禮的歐洲名城,也充滿浪漫的色彩。

因為布拉格一次又一次逃過戰亂破壞,市內各種風格的古老建築,得以倖存。 

為此而感到自豪無比的布拉格人,也更極力保護這些舊建築。與此同時,現代建築卻備受排斥,例如設計大膽創新的新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in Prague),就激起極大的爭議,連新舊捷克總統也加入戰團,一場新舊建築之爭就在這個歐洲古城再次揭開序幕。

這座被稱為「布拉格之眼」的捷克新國家圖書館,外形就像一座圓潤的金字塔,以綠色和紫色為主,活像一隻八爪魚,因此捷克人也將這座國家圖書館謔稱為「八爪魚」。

這個新潮的設計,出自在捷克出生的英國建築師卡布里奇(Jan Kaplicky, Future Systems)的手筆,主持Future Systems建築師事務所的這位未來派建築師,一向以設計大膽前衛見稱。

前衛設計 激起爭議

設計圖則甫面世,支持與反對的人立即形成鮮明的兩派陣營,前總統哈維爾盛讚其設計「漂亮而聰明」,並譏笑批評者落伍和土氣。

現任捷克總統克勞斯私下批評這座圖書館,是一條「缺乏敬意、傲慢而醜惡的八爪魚」。

面對如此極端的批評,設計師卡布里奇亦不得不為自己所設計的「八爪魚」護航,表示「將布拉格變成一座博物館根本是大錯特錯」,又以製造飛機作比喻,認為如果廠商在生產前徵求每一個未來乘客的意見,恐怕至今仍未看到一架飛機問世。

其實現代建築所引起的輿論,在布拉格屢見不鮮,1990年代,布拉格人就因兩座被稱為「舞蹈樓房」(Ginger and Fred, designed by Frank O. Gehry)的新式建築爆發了激烈爭論。

布拉格是少數沒受二戰戰火嚴重破壞的歐洲城市,市區保存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舊城區保存相當完整,觸目皆是古舊建築,古意盎然。

但布拉格和許多中、東歐城市一樣,都面臨都市發展,出現新舊建築取捨的矛盾。舊城的鄰近地區已出現零星現代建築,有些古建築上蓋起嶄新的玻璃樓面,也有些巴洛克式外牆用玻璃與金屬重建。

舊城以南地區,地產開發商正準備興建四座辦公及住宅大廈;舊城以北也有開發商擬建造兩棟各42層的高樓,如果完工,將比目前布拉格最高樓房多出18層。

這些建築雖然見證布拉格的經濟發展,亦為城市增添現代氣氛,但在極力保護古蹟的人士眼中,這些現代建築只會讓布拉格變得愈來愈像美國曼哈頓。

古蹟保護遊說團體「舊布拉格俱樂部」執行長比傑為此表示憂慮:「如果我們允許高樓大廈出現,那就無法挽回了,這些大樓將會摧毀城市景觀,也將永遠改變這座城市。」 

古蹟保護人士批評當地官員,對每件開發計劃都以個案分別處理,布拉格未如其他城市制訂明確的發展策略,以致每次提出現代建築計劃,都會引來輿論的爭議,令捷克人無休止地為了建築問題而整天爭論不休。

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築固然值得保留,卻不代表要全面否定現代建築。若說舊建築見證一個城市的歷史變遷,那麼現代建築就是城市變遷的延續。

現代建築非洪水猛獸

其實現代建築有歷史文化的傳承作用,有了這些現代建築,下一代的人才能從中發現一座城市的發展,而非將它停留在某一個時期。而且新舊建築的糅合或許更能為這些舊建築增添活力,亦更具體的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發展。

即使一向予人保守傳統的倫敦,倫敦眼、千禧巨蛋等新建築,在興建之初亦大受「歧視」,後來才逐漸為人接受,倫敦眼更成為倫敦的新地標,而且這些現代建築與舊建築並存,令倫敦煥然一新,更耐人尋味。

有不少布拉格民眾就建議倣傚巴黎,將高樓大廈限制在舊城區周邊,也有些人主張糅合新舊建築,讓現代產物也能擁有吸引力,如巴黎羅浮宮前由貝聿銘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即為一例。

這些新舊建築之爭,在每個不斷發展的城市都難以避免,或許這正體現了建築學就是要挑戰人們對城市的觀念這一重要主題。

>>相關網站
::捷克新國家圖書館 | New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the Czech Republic in Prague::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GALLERY MORE - 遐想著藝廊的服飾店

服飾店的功能是什麼?

透過設計師沈志忠領軍的「建構線設計」精心思構,位於宜蘭羅東的「Gallery More」服飾店,除了消費者穿戴的物件與對穿戴的想望等基本功能外,還提供了一種另類的服飾店的空間經驗;這個概念是把逛美術館觀看與欣賞感受的經驗行為帶進空間。

要了解「Gallery More」這家店,可以從它本身的名字開始,它自許為一個「gallery」,裡面的每一件創造作品都仔細地被陳列 供養起來,「more」的意思就是比你逛服飾、藝廊時可以期望的更多。

就像一個雕塑家可能把簡單的原料,例如:泥土轉換成讓人省思、突破覺意的新形狀,一個服飾設計師也是這樣的角色,從很簡單的一片布,去誕生出一件服裝,帶給設計者愉稅,同時也可以讓觀看感嘆或激賞。

「Gallery More」所代理的服裝品牌–Vaneessabruno(France),Lu Lu Cheung(Hong Kong),and Stephane Dou(Taiwan)基於對這些品牌的尊重,這間服飾店的設計概念正是在回應這些時尚品牌的精神與品質。這個案子裡最主要的一個原素,就是用超過一萬條 的鋼索,去轉換成牆面壁面,這些鋼索也同時用以支撐那些鐵質的框架,鋼索所代表的是衣服最基本的材料–織線,所以,鋼索藉著反應衣服的原料,對衣服作一致 敬。


↗ Gallery More 外觀(click for larger image)


↗ Gallery More 外觀(click for larger image)

衣服被框在框架裡,像無價的畫作,藉由被刻意拉開的距離,雨呈現服裝的高品質與工法。一反平時逛衣服的習性,翻著一堆很擁擠的衣架,絲毫看不到服裝的整體 性,設計拉開某些適當距離,讓觀賞者可以從觀景窗一覽無遺欣賞到服裝的細節。鋼鐵的框與衣服互相輔佐,又可強調出衣服的特質來,所呈現的是一個 gallery 的意象,這是結合了 shopping 的樂趣與行為與欣賞藝術品時的氛圍與情懷,同時擁有兩種感受。


↗ 如絲般的鋼索巧妙的與大門清玻璃結合,形成微妙的界面,回應服飾本質,且加強服飾店所要賦予印象(click for larger image)

這些元素,鋼索、玻璃後面的陳列、鐵灰的鏡面、牆面、開放空間、精緻的燈光,整合起來創造一個擁有不一樣感受的時尚時間,就像任何的藝廊,這個店的室內設計,強調的是這些藝術品,讓觀者著重在欣賞衣服而不分心。

>>相關資料
設計案名稱:宜蘭摩兒服飾店(GALLERY MORE ,I-LAN)
設計案位置:宜蘭縣羅東鎮中正路208號(台灣)
面積:1F - 205 平方米、B1F - 90平方米、總面積 - 295 平方米
設計師:沈志忠
參與設計人員:張偉民、邱靜玉
設計時間:2006年7月~2006年9月
施工時間:2006年9月~2006年12月
主要用材:不銹鋼、鋼絲線、版岩、黑色烤漆玻璃、大理石
攝影師:Marc Gerritsen

>>相關網站
::建構線設計::

>>相關相片

↗ 設計師選用的人型模特兒,彷若沉思般靜坐於面臨騎樓的落地窗前(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內部空間(click for larger image)












↗ 瀏覽藝術品般的隨意行走,都能感受到設計師掌握尺度關係的細心(click for larger image)


↗ 衣物懸掛於冰櫃般的空間內,凜冽且孤立的被脫離出去(click for larger image)


↗ 因為反射的影像,壓縮的通道雖冷漠但不迷失(click for larger image)




↗ 瀏覽藝術品般的隨意行走,都能感受到設計師掌握尺度關係的細心(click for larger image)


↗ 框架內的衣服,像無價畫作,刻意拉開距離,呈現服裝特質(click for larger image)


↗ 框架內的衣服,像無價畫作,刻意拉開距離,呈現服裝特質(click for larger image)


↗ 鐵索代表衣服基本材料–織線,反應衣服的原料,對服裝作一致敬(click for larger image)


↗ 鐵索代表衣服基本材料–織線,反應衣服的原料,對服裝作一致敬(click for larger image)


↗ 上半身的衣與腳部的鞋用某種不易察覺的比例關係對話著(click for larger image)

建築新銳-西澤大良(Taira Nishizawa) & 砥用町林業總和中心

你真的無法否認,這位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部建築系,四十歲出頭的西沢大良(Taira Nishizawa很可能成為日本建築界的明日之星。

西沢大良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1987年至1993年在入江經一(Keiichi Irie)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1993年開設了西澤大良建築設計事務所,目前事務所成員總共五人,同時在東京理科大學、東京藝術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校教授建築設計。

西沢大良於 2005年底獲頒 Architecture Review 新銳建築獎,同時也登上了 Architecture Record 雜誌 2005年12月的設計前鋒(Design Vanguard),Architecture Record 雜誌每年12月會從全世界新興的建築設計團隊選出十組作為其設計前鋒(Design Vanguard)專題報導對象,四十歲出頭的年紀對台灣的建築師們似乎還困頓於事務所的運作、競圖報告書、生存下去的問題當中,但西沢大良在日本已經出 版了幾本書,在東京知名的建築展覽空間 Gallery MA 都舉辦過展覽。

對日本建築界比較敏感的人也許會對「西澤(Nishizawa)」這個姓氏感到興趣,事實上西澤大良的弟弟-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就是 SANAA 負責人之一,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的合夥人,什麼樣的家庭會產生兩個如此有天分的建築師呢?西澤大良表示,他們的父親只是日本傳統產業最常見的那種工作狂,而非建築師,而西 澤大良跟西澤立衛到目前為止僅僅有過一次合作機會---一個最後沒獲勝的競圖案。

2004年落成的砥用町林業總和中心(Tomochi Forestry Hall)是讓西沢大良獲得 Architecture Review 新銳建築獎評審們青睞的關鍵作品,在此之前,西沢大良的建築作品以住宅類為主,日本人住居的型態繁複且多樣化,但西沢大良從中觀察到某種美感的存在,日復 一日的瑣事對他而言卻是設計的糧食來源,因此在執行住宅設計時,西沢大良採取一種機動且靈活的態度解決每個業主的需求,視覺感受的完成度就是來自他對日常 生活觀察的照應。

■砥用町林業總和中心(Tomochi Forestry Hall)

位於日本九州的熊本縣一帶的林業相當發達,砥用町林業總和中心即是以木構架的形式呈現當地產業對其產品品質的自信,整棟建築物的構件以膠合樑及鋼材為主。

西沢大良將這個設計案形容為「丘陵上的人工灌木叢」,設計的主軸以理性且簡單的手法解決繁複的空間結構型態,結果是由木材與金屬混合而成的互助系統,輕薄 的鋼柱以一米的間隔分佈於外層,屋頂則由間隔兩米的薄型鋼格支撐,斷面尺寸 12cm x 12cm 的杉木形成內部空間二十二米跨度的承重結構,杉木結構從高處逐漸往四周向下散落成與地面呈45度角支撐架構。

總和中心的內部空間主要劃分為兩個房間及一個小型排球場,但是沒有很明確的牆面、天花板來分割這些不同的用途,自由形體的杉木構架主導了整體的視覺焦點,由上而下、由一側到另一側,杉木構架以明確的方式展現其結構美感,卻以很模糊的態度分割了周遭環境和內部空間的界定。

更進一步檢視杉木構架的話,會發現一個事實,每個四邊型都是直角正交的方式接合每塊杉木,儘管如此,僅有四分之一的木構架是設計作為桁架支撐使用,其餘四分之三的木構架只是橫跨了整個內部空間作為連結及視覺使用。

這個設計案的基本構想之一就是要對環境友善,也就是近年來逐漸成為主流思考的「綠建築」,因此建物的施工完全沒使用到混凝土,底層的圍牆也採用了杉木做為材料,而基礎使用了鋼構管樁支撐了地樑,使得整棟建築物真正輕量化,更縮短了施工時間。

>>相關報導
::Architectural Review 新銳建築獎 2005::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