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美東四所建築名校 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本文同步刊登於逢甲建築#43屆系刊
撰文/攝影:黃立書(逢甲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建築設計2009碩士班)

筆者於2007年 四月初以準學生身分受邀參加美國東岸四所學校(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研究所課程的 OPEN HOUSE,在參觀之後深深感到各校教學宗旨與方向之差異性,希望能將這些經驗與台灣學生分享,提供各位在選擇學校時參考,以便針對個人的喜好鎖定並開始 準備申請研究所這漫長的過程。



Columbia University GSAPP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


哥 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成立於1881年,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島上。系館是由建築系及Avery Library 共用的 Avery Hall。哥大所提供的program很廣泛,包括正統的M.Arch(註一),後學士進修的MS.AAD及MS.AUD、MS. Historic Preservation、MS. Urban Planning、MS. Real Estate等等。台灣學生大多數會申請MS.AAD (Masters of Science in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及MS.AUD (Masters of Science in Advanced Urban Design) 這兩個學位,其特色為修業年限僅需一年,且申請時只要求托福成績,不需考GRE,因此這兩個學位有來自全球大約55個不同國家為數不少的的國際學生申請。 雖然修業年限僅僅一年,但課程方面仍然將三學期的課程濃縮至一年的時間,所以每年六月即開始summer term,在時間上及課程密度上是最高的program。


↗ 哥大校門口

哥 大擁有紐約市區的地理優勢,在都市相關的研究及發展上佔地利之便,師資方面也因地緣關係而能時常引進年輕的紐約新銳建築師,帶領學生探討新一波的建築思 維。系主任Mark Wigley自上任以來便強調哥大希望能培養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建築師(The Expanded Architect),甚而重新定義建築師的傳統範疇,使其涵蓋到社會、經濟、政治面等等,積極推動建築師這個行業的進化。在哥大任教的老師們包含老牌建 築評論家如Kenneth Frampton,中生代建築師如Stephen Holl,新生代建築師如Lise Anne Couture,Hani Rashid ,Greg Lynn等等。哥大向來以強烈的實驗性,前瞻性的建築研究聞名,紮實的3D視覺呈現課程搭配先進的電腦輔助設計,包含 generative components、Java scripting / Maya MEL、algorithmic design、emergent strategies等等。

Avery Hall 空間不大,哥大學生人數又多,MArch、AAD、AUD各招收80人,因此系館裡總是塞滿了人;但這也是哥大最大的優勢,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將於這個 高密度的環境共處一年,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習機會非常頻繁。更不用說紐約市這個最大的建築實驗場,藝文活動,博物館,街頭抗議活動,無時無刻都發生著有趣 事情的城市;相信環境是最大導師的人們,這個環境絕對是最適合你的。

值得一提的校園建築則有 Bernard Tschumi 設計的Alfred Lerner Hall學生活動中心。

逢甲目前有兩位學長就讀於哥大,陳柏全學長攻讀MSAAD學位,鄭博聰學長攻讀MSAUD學位,均預計於今年夏天畢業。

(註一)M.Arch,亦即M.Arch I,即台灣的非本科研究所課程,如同東海B組等三年或三年半建築碩士課程。

>>相關網站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 | GSAPP: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哥倫比亞大學 |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及 studio 相片::

>>相關討論
::Four Schools of Architecture: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作品集觀摩:Balagan作品集::


↗ 由建築系及Avery Library 共用的 Avery Hall 大門


↗ Columbia 建築所工作室空間


↗ Columbia 學生作品


↗ Columbia 學生作品


↗ Bernard Tschumi 設計的學生活動中心 Alfred Lerner Hal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P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麻省理工學院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


位 於Cambridge 波士頓與哈佛大學為鄰,在理工界頗負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院則成立於1865年。SA+P 底下又包含了Architecture、Planning、Real Estate、Visual Studies、及Media Lab五大系所。這樣廣泛的跨領域性質有助於促進各個相關科系之間的交流互動,包含課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不同背景學生彼此觀念上的吸收,甚至許多的課程是 可以互修的。


↗ MIT走廊空間

MIT 建築系並沒有一個獨立且界定範圍明顯的系館,大部分相關設施、教室、及辦公室集中於所謂的Building 7,其他則散佈於Building 3、5、10等等,空間上經由許許多多的走廊互相連結相通。這樣分散式的結構促成一個現象,就是系上的空間經常會與其他系所的空間相鄰甚至重疊共用,進而 達成非正式學術交流的目的。比方說在去工作室的途中會經過材料系所的研究室,進而有機會發現新的材料可以運用,甚至要借重材料系的專業知識及機器設備也將 輕而易舉。

MIT在科技、資源、及資金方面皆為世界頂級,跨領域及”硬”科學 (Hard Sciences)方面的支援能力更是無人能比。值得一提的是MIT許多的產學合作計劃案,如長年與北京清華的設計工作營、SIGUS計劃 (Special Interest Group in Urban Settlements)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聚落環境發展議題、及Media Lab的多媒體設計與研究路線 (有關Media Lab的詳細資訊請參考2007年3月15日出刊的第40期ppaper)。

MIT 建築系自中國建築師及中國首間私人事務所非常建築(Atelier FCJZ)主持人張永和擔任系主任之後便急速於國際間竄紅,一改外界對MIT原有的刻板印象。長年來MIT與美國政府、各大民間企業合作開發研究案不斷, 延續了學術各方面的研究及應用上與校外單位合作的優良傳統。有了充足的校外資金與資源,與其他長春藤私立學校相比MIT針對國際學生所開放的獎學金條件也 較為優渥。

MIT SA+P所提供的program類別更是廣泛,在此僅將與建築關聯性較大的提出來介紹。以台灣學生而言,大多數人鎖定的會是SMArchS (Master of Science in Architecture Studies)這個學位,兩年制的學程,跟哥大的MSAAD、MSAUD一樣是只要求托福不要求GRE。其中的特色是學生在申請時便要選擇一個專攻領 域,共有五個領域可選:1. Design and Computation, 2.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3.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4. History, Theory, and Criticism, 5. Islamic Architecture。每個領域又各有專攻,比方說Design and Computation 組將專注於如何將CAD/CAM(註一)的最新技術運用於建築設計上,是很偏重於電腦程式語言設計的課程;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則研究建築相關的先進施工法與材料、物理環境之設計策略整合、永續性設計、節能建築、等等建築技術相關研究主題。

SMArchS 學位另有一項特色─所有學生必須於畢業前完成一篇碩士研究論文,在這方面與其他學校以設計studio為重心有明顯不同,充分顯出MIT的研究導向性格。 針對於此,主任張永和上任後立刻著手加強MIT design studio這方面的師資與品質,朝向研究與設計並重的境界邁進。

特 殊校園建築方面有Frank Gehry的Stata Center、Steven Holl的Simmons Hall宿舍、Eero Saarinen的Kresge Auditorium及MIT Chapel、與Alvar Aalto的學生宿舍名作Baker House。

逢甲目前有一位林家樑學長就讀於MIT,今年夏天將於SMArchS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組畢業,同時將繼續轉攻MIT Media Lab Smart Cities Group MSc學位。

(註一)在此將CAD (電腦輔助設計) 之定義延伸至包含scripting,generative design, algorithmic design等等。

>>相關網站
::麻省理工學院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 | SA+P: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MIT Architecture::
::MIT studio 相片::

>>相關討論
::Four Schools of Architecture: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作品集觀摩:Balagan作品集::


↗ MIT 走廊評圖


↗ MIT Media Lab一角


↗ MIT 學生作品


↗ MIT 學生作品


↗ Steven Holl 設計 Simmons Hall 宿舍



Harvard University GS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哈佛大學 設計學院


哈 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知名學府,建築學院則是成立於1914年,並於1936年整合Architecture、Landscape Architecture、City Planning 三系(註一)合併成為設計學院且正式命名為GSD。GSD將所有設計相關學系聚集在同一個屋頂下以便促進交流,系館是擁有階梯狀工作室空間的Gund Hall(註二),此建物即東海建築系系館工作室空間的原型,只是尺度放大好幾倍。

附近更有科比意大師設計的Carpenter Center、James Stirling的Arthur M. Sackler Museum、Walter Gropius 設計的Harkness Commons、及Josep Lluis’ Sert 設計的Harvard Science Center等校園建築。

GSD 所提供的program除了professional degree的碩士學位M.Arch I (Master in Architecture)、MLA 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MUP (Master in Urban Planning)之外,後學士研究的包含M.Arch II (Master in Architecture)、MLA I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UD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MLAUD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另外還有研究導向而沒有design studio的課程MDesS (Master in Design Studies)、DDes (Doctor of Design)、PhD (Doctor of Philosophy);其中MDesS與MIT的SMArchS一樣分成四個專攻領域並且以論文為畢業需求:Design and Technology、History and Theory、Urbanization and Housing、Real Estat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大多數建築系畢業生攻讀的MArch II、MLA II、MDesS課程修業年限為一年半,而MAUD及MLAUD則為兩年的課程。設計課方面Studio Option 則是由各個不同課程的學生混修,因此同一個studio裡頭很可能會有建築、都設、及景觀設計的學生存在,大大增強了不同領域之間的接觸與交流。

師 資方面GSD是非常廣泛且國際化的,如Rafael Moneo、Peter Rowe、Alex Krieger、Jacques Herzog、Pierre de Meuron等等。Studio Option更是師資陣容強盛,如FOA的Farshid Moussavi、Atelier Bow-Wow的塚本由晴、Preston Scott Cohen、David Adjaye等中至新生代建築師。

GSD非常強調學校的國際性、多樣性 (diversity)、及包容性;這意味著你將有可能在GSD看到傳統的手繪圖面及設計手法,也可能會看到極為先進的數位設計技術,代表學校提供一個平 台讓學生去探討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全力支援其發展。以M.Arch II的課程結構為例,設計課除外僅有四學分的必修,其餘皆為選修課程,讓學生依照自己興趣去自由選擇並建構學習方向,甚至可以跨學院修HBS、KSG、 HLS(註三)的課程,或跨校修MIT建築學院的課程。由此可見學校希望學生為自己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課程,配合強力的師資陣容、國際化的學生族群、及多 樣性的領域結合。將近一世紀以來,GSD長久處於設計學術及實務界的領導地位,不論學術或實務界人才輩出,證明此一老牌設計學院實力之堅厚。

逢甲目前為筆者將於今年秋季班入學攻讀哈佛M.Arch II碩士學位。

(註一)哈佛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及City Planning系所皆為全美最早成立的相關系所。
(註二)由澳洲建築師及GSD畢業生John Andrews設計,於1972年落成。
(註三)HB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哈佛商學院,KSG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哈佛公共管理學院,HLS Harvard Law School 哈佛法律學院

>>相關網站
::Harvard GSD::
::Harvard GSD studio 相片::

>>相關討論
::Four Schools of Architecture: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作品集觀摩:Balagan 作品集::


↗ Harvard 建築系館 Gund Hall,未來兩年的家


↗ Gund Hall 一樓


↗ 有名的階梯狀工作室空間


↗ GSD啤酒與熱狗


↗ 塚本由晴組評圖


↗ Corbusier 設計的Carpenter Center



Yale SO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耶魯大學 建築學院


耶 魯大學位於New Haven,Connecticut,介於紐約與波士頓中間,是一個小而安靜的大學城。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於1869年成立時為全美首間藝術學院,並於 1916年成立建築系。系館是著名且備受爭議的Yale Art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由Paul Rudolph設計並於1963年落成,在7層樓的高度內設計了多達36個不同水平高度的階差。1969年系館發生大火後進行大改建 (傳言是位不爽的學生縱火的,但始終沒被證實),但預計今年將重新整修並恢復當年的原始設計。


↗ Yale A+A Building

相 較於其他學校,Yale SOA 提供的學位沒有那麼廣泛,僅有M.Arch I (三年)、M.Arch II(兩年)、及M.E.D.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Design,兩年)三種主要學位。換言之Yale SOA雖然將全力集中於建築師的訓練及養成,但都市設計相關議題及訓練已然整合於建築課程之內。

目前系主任為老牌建築師Robert A.M. Stern,師資陣容也非常強大,包含今年開始擔任專任教師的數位建築設計先驅Peter Eisenman,design studio方面則有Zaha Hadid、Greg Lynn、Frank Gehry、Demetri Porphyrios、Ali Rahim等名師帶領。再加上耶魯本身學生數量收的很少(註一),因此學校資源是非常集中的,師生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密切;系主任Robert Stern可以當場叫出每一位學生的全名,可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繁程度。

Yale是個非常注重實做的學校,studio空間裡 堆了滿坑滿谷的實體模型,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及合作向心力非常高,如年度系刊Perspecta及季刊Constructs均由學生負責編輯。系館內的評圖 空間暱稱Pits,位於各Studio樓層空間中央的降低區塊,便於全校學生參與評圖與討論,為整個Yale建築教育的核心場所。將設計融入社區與居民生 活也是該系目標之一,每年都會跟附近當地居民舉辦一個design + build studio,跟居民或社區合作設計並親手建造一棟民宅。在學術理論與史論方面也有很扎實的課程,並有著名評論家如Vincent Scully,Leon Krieger加持。

雖然系主任Robert Stern是有名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並且Yale SOA向來以扎實的建築訓練著稱,但並不代表它的建築教育較為傳統保守或落後;數位設計教學方面則由Peter Eisenman及Ali Rahim等擁有數位專長的建築師領軍, Rapid Prototyping 3D Printer、三軸、五軸CNC車床、Laser Cutter等設備應有具全,在數位設計及數位製程方面也不落人後的陣容,確保Yale SOA在傳統與前衛各領域的均衡發展。國際觀方面,則以近年來持續舉辦的德國柏林及中國上海design studio為代表。

Yale 校園景觀之美號稱長春藤聯盟之首,除了建築系館A+A Building以外更有兩棟Louis I. Kahn大師的名作比鄰而居,分別為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及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另外有SOM早期經典作品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Eero Saarinen的David S Ingalls Hockey Rink,及Marcel Breuer設計的Becto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Center。

據筆者所知,逢甲目前並無校友就讀於Yale SOA。

(註一)一屆的招生人數M.Arch I約60人,M.Arch II約15-20人,M.E.D.約5人。

>>相關網站
::耶魯大學 建築學院 | Yale SO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相關討論
::Four Schools of Architecture:Columbia, MIT, Harvard, Yale::
::作品集觀摩:Balagan 作品集::


↗ A+A Building 一樓展覽空間,正在展 UN Studio 作品


↗ 工作室與評圖空間


↗ 展覽板


↗ 學生作品


↗ 學生作品

1 則留言:

Y. Kang 提到...

How do the most famous architects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幸福人生,须按本能:

(1)“有效快乐”(含有效的:爱、美感、勇敢、好奇、攀比、打食运动、群居共生(良心、道德、正义、助人教人、受助受教、等)、……) 是 事物 进一步 利于“传种接代”之感。 (肯定、鼓励)
(2)“幸福” 是 “传种接代” 进行顺利之感。
(3)“有效痛苦” 是 事物 不利“传种接代”之感。 (警告、监改、促创)
(4)“灵魂” (含:灵感、个性、“内心热情”、感情、直觉、……)是 本能和预本能的 数据和程序运转的 结果。 (心领身)
(5)“人生目的” 是 “传种接代”。 (人间万事之源)

五者 都是 本能(DNA上 祖先的 成功经验)。
[注1:书,1-6章; 本博照片2,3]


苏格拉底的“快乐的猪” 是 按本能办。
痛苦的哲学家、不知足的人,是 不按本能办。


哈佛 幸福课10要点:也是 按“本能“办:

1.……内心的热情……。 (本能4:灵魂)
2.……亲密的人际关系……。 (本能1:群居共生)
3.学会失败……。 (本能3、5:有效痛苦、传种接代)
4.……允许……失落和伤感……。 (本能3:有效痛苦)
5.简化生活……。 (本能1:有效快乐)
6.……锻炼……。 (本能1:打食程序)
7.睡眠……。 (本能:夜盲,整夜长睡)
8.……助人……。 (本能1:群居共生)
9.勇敢。 (本能1:打食御敌)
10.……感恩……。 (本能1:群居共生)


从常识反推,必然如此。
对吗?


*****

“……
“恋爱” 是 本能地 仔细核对, 本能数据和程序(感情、直觉、灵魂、…)、
后天数据和程序(理智、知识、精确度、…)利于“传种接代”的 程度。
核对不配,换人再对,并非败退。
[注1:书,章6; 本博照片4]

“夫妻 ” 是 本能地 精神连成的 一个生物体。
同体共济(一倡一随,不顶不背)“传种接代”。
此点不保,幸福难找。
[注1:书,章6; 本博照片4-5]
……”

对吗?

http://happy10000norm.blogspot.com/
http://blog.sina.com.cn/happy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