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王俊雄 - 弱專業

本文同步刊登於 台灣建築雜誌 2007年3月號 No.138
作者:王俊雄/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改革合作社幹事

建築專業作為一種「弱專業」, 最主要的現象就是社會大眾對其專業內涵的認識不清,甚而對建築專業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建改社成立時對社會大眾所做的一份問卷,即將此現象顯露無遺。當 被問到何謂建築師時,最多的民眾(近三成)認為建築師就是很會賺錢的建商,另有近二成八認為是申請建照的繪圖師,兩者加起來已將近六成;而選項中被建築專 業者自認為專業本質的「改善環境的專業者」,則僅獲得一成五民眾的認同。

這樣令人氣餒的問卷結果,對於台灣建築界而言應該並不陌生,多數 長年投身於此的建築專業者,其實早就感受到這些讓人不舒服的社會認知,這次問卷結果,不過將此長期問題再次地直接呈現出來。建築師常愛自詡為「四師」之 一,然而相較於醫師、律師和會計師等,建築師卻大概是社會認同度最低者。比如我們這個社會應該不會因為個別醫師的良莠不齊,而覺得醫生是個可有可無的專 業,對於醫師專業內容也不至於會誤認。為什麼在我們社會裡,建築專業的形象會如此模糊不清而成為一種弱專業呢?仔細檢討起來,似乎主要與兩種因素有關。

首 先,從歷史上來考察可以發現,建築專業在台灣的形成過程,主要為國家(the State)所主導,民間社會原就無置喙餘地;而當建築專業主要角色因此為國家統治機器的一部份時,更拉開社會大眾與建築專業之距離。台灣建築專業,尤其 是建築師專業制度的建構,雖可上溯至日本殖民時期,但主要架構與認知可說是始於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初期,而至1970年代中期之前,大致建制完成。 這段期間由於正是國民政府威權統治期間,專業制度建制過程因此缺乏在公共領域裡的討論辯論、甚至角力衝突的過程,使得建築專業無法獲取廣泛的社會認同作為 專業的基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大概只有興建房舍時,無奈因法律規定必須找建築師簽證方得完成相關手續,才會真正認識到建築師角色的存在。而建築師在此過 程中,經常扮演的只是按法規繪製幾張所謂執照圖的被動次要角色,實在很難令大眾感受到建築專業有什麼用,甚至出現覺得畫幾張圖就收那麼多錢,實在很好賺的 刻板印象。上述問卷中,建築專業被許多大眾認知為「申請建照的繪圖師」,大概源自於此。

其次,建築專業尤其是建築師界,在獲取這個名 實並不相符的制度性安排之後,不但並未能察覺其中諷刺性的本質,而謙虛地彌補拉近社會期望之落差,反而將此視為一種制度性特權,當成晉身較高社會階級與獲 取財富之途,或甚至將專業當成資本累積之工具。尤其當1970年代之後,台灣進入房地產開發高峰期後,上述的專業迷航更是明顯,除了許多建築專業者紛轉行 當建商外,更有某些建築師直接扮演起黑心建商的看門狗或者遮羞布,或乾脆憑關係經營建照仲介,而引來每次房地產開發醜聞幾乎都有建築師牽涉其中的現象。問 卷中,有那麼多社會大眾認為建築專業者是「很會賺錢的建商」,應該與台灣社會這段集體經驗有關。

1990年代中期之後,當專業改革已 成為台灣社會一股重要的反省力量,如司改會、醫改會等的成立與普遍獲得社會認同,遲至2006年才成立的建改,其實僅是凸顯了建築專業界的自省不足與改革 力道的薄弱。本文的論說,主要在分析建築專業在台灣之所以變成一種弱專業,主要來自專業者失去了知識份子的獨立自省立場忘卻了專業最重要的其實是作為「公 共人」的角色因此才會不為所在社群所敬重,才會在建築師專業制度已在台灣施行超過60年的時間後還會遭受社會形象不明之恥。我們必須瞭解,專業的形成,雖 然從工具方法上來說,最終是透過國家的建制,讓擁有一塊聯合了經濟、知識與社會地位三方面的特權領域,然而這樣的特權領域之授與,其真正基礎是這個專業獲 得了其所在社群的認同。而要形成這樣的社會認同,讓社會心甘情願地割讓出這塊特權領域給專業者,是必須讓大眾清楚感受到有建築專業者投入,是確實會讓實質 環境獲得令人滿意的改善。同時,這必須是一個每日都發生的事可完成。面對如許艱鉅無法投機的專業重建過程,台灣建築專業者,你們準備好了嗎?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謝英俊建築師 新竹空軍十一村暨周邊庭園保存及再利用

空 軍十一村位於新竹市公園里新竹公園(即日治時期之新竹中山公園)內的麗池邊上,為簇群式日式建築及日式庭園,其各棟建築構造雖迭有差異,但精細、特別,而 建築空間配置方式,尺度適當,整體性強,地形高低變化,使得建築與周邊庭園的關係更為密切。各棟建築之間由步徑聯繫,空間感十足,節奏豐富多變。

空 軍十一村約於西元1931年左右興建,在當時為高級社交場所,稱湖畔料亭。國民政府來台後,一度為空軍暫用,初為空軍醫務隊駐地,亦一度作為空軍子弟小 學,子弟小學他遷後,成為空軍眷舍。民國八十六(1997)年,因眷村改建計畫,預計剷除,此一計畫遭新竹地區文化界與民間人士質疑,遂發起搶救保存行 動。經市民強烈要求,此一空間獲得保留,市政府並於民國87(1998)年配合城鄉新風貌的發展,獲得中央補助,於民國8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整修完成 A、C、E棟小部份周邊設施,唯因缺乏復繕經費,致使B、D棟及庭園等無法持續修復,及開放供市民使用。

參與保存與再利用行動的民眾繼續 以舉辦畫會、讀書會、進行生態觀察記錄、勞動與安全維護…等方式,積極參與此一空間的保存再利用,並進而組織成立湖畔民眾俱樂部,希望藉由此一空間之再 生,擴大至參與各項公共事務的行動上。但由於新竹市政府無心經營,對開放給民間團體經營管理始終心存芥蒂,刻意將其化規動物園管理而不是掌管歷史空間再利 用的文化局,直至民國九十三(2004)年才完成B棟修復,管理及使用一直不理想。

引用謝英俊建築師的話:「(此案)已完成快10年了,民國87(1998),最近抽空整理新竹空軍11村整修舊檔案提供友人參考,聽說過幾天台積電基金會要在這辦一場昆曲演出,回顧10年前那一場純草根的歷史建築保存運動對照樂生保存運動,這個社會似乎進步不多 」

>>相關討論
::謝英俊建築師操刀 新竹空軍十一村暨周邊庭園保存及再利用::

>>相關網站
::謝英俊建築師第三工作室 | Architect HSIEH and Atelier-3::

>>相關相片

修復前












修復中








修復後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誰的建築美學?」 從台灣憂質建築得獎名單談起

作者:hara

今年(2007)的三月份,一個台灣最另類的建築獎---「台灣憂質建築"厚里豆"獎」第二屆的得獎名單出爐了。其中,耗資八億新台幣興建,甫於2005年七月完工落成啟用的「嘉義市政府」,也就是新市政中心南棟大樓,在由網友提名的三十棟建築中,獲評選為最該「厚里豆」(台語:「給你倒!」之意)的建築物第三名。

評 審們認為,「嘉義市政府」這棟建築讓人感到無法親近。他們也指出,這種建築物的出現,反映出一種惡質的建築文化,跟第一屆得到「首獎」的「台南市政府」一 樣,都反映出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美學傾向,並且,原本應該是代表地方特色的市政府建築,居然與地方的環境特質毫無關係(註一)。

「嘉 義市政府」這一棟耗費鉅資興建,有著帷幕牆、金屬柱體外觀的龐大建築,對於其外觀的感受,外界褒貶不一,但其存在於嘉義市的城市環境中,已是一個事實。對 於代表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的建築,卻被評定為台灣憂質建築的代表,嘉義市長仍樂觀的表示:「建築物外觀美醜有主觀意見,只要大家賦予它多一點感情、多一點美 麗的故事,相信這棟建築就會變漂亮(註二)。」

然而,在這裡原本就存在著一棟「有故事」的建築。現在的「嘉義市政府」建築,在 2002年就是把基地上一棟日治時期所興建的---曾經是作為嘉義稅務出張所、嘉義縣議會使用---一棟「有故事」的建築給拆除了,之後才在原地興建今天 我們所看到的「嘉義市政府」這棟「沒有故事可說」的建築。

這是一個很諷刺的邏輯:「要發展,就必須放棄保存;要擁抱未來,就必須拋棄 過去。」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許多對人民而言有記憶、有故事的老建築,就是在「要發展」、「追求進步」的「未來」需求之下被硬生生地給拆除了。這些老建築的 遭遇,其實也反映我們社會對於歷史、集體記憶、經驗、情感…等「無形資產」的漠視。

而當我們在把依附在「過去」的一切都摧毀、截斷之 後,我們能夠在什麼樣的共同基礎上,來建構我們的認同呢?而把原本生長的老樹砍除之後,被新移植到這塊土地上所栽種的,卻是一個所謂象徵著科技化,也是一 個所謂「現代化」單一版本的建築,這種建築的特色就是:「到處都是」。

這 種建築可被安插到任何地方,可以運用在任何地方的設計案,因為對「現代化」的概念而言,所有的基地都是一片「空地」,從它的透視圖通常也可以發現,建築物 是最偉大的存在,而周邊沒有居民、社區。這種建築生產相當快速、而且收費低廉,因而頗受市場歡迎而蔚為主流。我們已經看到許多類似這些根本無視於地方實際 需求,無視於地方既有社會脈絡,甚至是製造更多現代問題的「憂質建築」,不斷地在台灣各地出現。

到底對於存在於我們現代生活之中數量 驚人的「建築」,其「美學」該如何來認定或討論呢?大多數人一般直覺的認為,所謂「建築美學」就是一種「美」或「醜」的看法,是一種淪為個人主觀的認定, 而難以進一步討論的話題。但如同鄭晃二老師所說的:「建築」並不等於「建築物」,其外在形式其實是由「知識」與「價值觀」所決定(註三)。甚至進一步來 說,建築「外在形式」背後的價值觀,更主導了建築生產所仰賴的知識系統。

因此,對於「建築美學」的討論,其實並非侷限於「美」或「醜」的討論,而在於呈現其背後的價值觀。很多時候,這些「憂質」建築之所以讓人厭惡的原因,或許更在於它所呈現出來令人不敢苟同的「價值觀」。

羅 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曾說:「作者已死。」當「作者」將著作書寫完成發表的那一刻起,他的著作變成是由「讀者」創造屬於他自己的閱讀經驗 與意義。而「建築」做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三度空間文本,對於讀者的意義何在?當建築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起,他本身也是一個「媒體」了,不論你喜不喜歡,他 確實傳達了某些「訊息」給廣大的閱聽大眾。

而建築的「讀者」們,是否能夠判讀出建築所欲傳達的「訊息」,或我們只是被強迫(或習慣 於)「接受」、「接收」甚至在無意中「複製」了這些「訊息」?這些「訊息」並非是一個建築形式或表象皮層的意義,而是建築本身被建構出來的價值觀,那些決 定了我們要以哪一種方式生活、要生活在哪一種空間當中的價值判準,那也才是我們所爭論的,「憂不憂質」的「建築美學」。

註一:「EGG」雜誌,2007年4月號,荷光國際出版。
註二:「建成圓環 醜建築榜首」,2007年3月4日,蘋果日報。
註三:鄭晃二,《城意市象》,2007,田園城市出版。

>>作者簡介
hara
嘉義人,建築系畢,目前為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研究生(三年級)、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關心的事情包括人文、生態、環境、文化資產...等,目前研究主題「後發展」,部落格為嘉義。人文誌

>>相關討論
::「誰的建築美學?」---從台灣憂質建築得獎名單談起::
::第二屆台灣憂質建築厚里豆獎::
::燒燒燒燒~~座談會前臨門一投稿:嘉義市政府::

>>相關網站
::嘉義。人文誌::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亞洲高樓繼續熱 Asymptote也來炒

由 Hani Rashid 與 Lise Anne Couture 帶領的 Asymptote 建築師事務所的名字將因此件位於南韓釜山的摩天高樓案而進入世界高樓史,位於紐約市的 Asymptote 事務所於2007年1月間以三叉狀高聳量體贏得了千禧世界商務中心設計案競圖,該案完成高度達560米,再度挑戰亞洲人工建物最高記錄。

Asymptote 大頭目 Hani Rashid 認為「從杜拜到上海、台北,高樓作為這些都市經濟的動力,並且展現其實力的方式」,在說明設計概念時,Hani Rashid 說「當初我們就認為不要像其他兩支參與競圖團隊那樣,以單一量體處理此一超高大樓,而是將都市空間往上帶到建築物的中段」,在 Asymptote 的提案裡會發現在三叉的量體低點交會處,也就是三十樓處有一個兼具室內、室外的空間,作為公共廣場及高空大廳使用,從此一公共空間,訪客將能夠繼續往上進 入飯店、高級住宅單元或其他辦公空間。

該案的正式完成日期及預算仍未出爐, Hani Rashid 評估該大樓最早有可能完成的時間是2010年,參與競圖的其他兩支團隊包括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及 UN Studio 。

該 競圖案由釜山國際建築文化節慶組織(Busa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Festival)所策劃,贊助者則包括釜山大都會(Busan Metropolitan City)及所羅門集團(Solomon Group),所羅門集團將會負責此大樓的開發,該大樓是釜山市千禧計畫的一部份,釜山市千禧計畫以重大的房地產投資將都市發展為地球上主要的商務及文化 港口。

>>相關網站
::Asymptote 建築師事務所::
::釜山國際建築文化節慶組織| Busa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Festival::
::所羅門集團 | Solomon Group::





硬是要時尚 交通大學候車亭 藏不住的迷幻色調

從竹湖畔的校門步入交通大學,很難不發覺一個小巧、線條圓滑的白色身影矗立在路旁,趨前一看就會發現原來是一座專為等候公車使用的候車亭,在交通大學如此一個以科技、資訊聞名的學校裡頭,怎麼會出現一件如此精巧時尚的建築作品?

有些人看了會覺得很像是 NOKIA 手機外面的曲度,有些人會認為是走歐美設計的風潮,無論怎樣去解讀她,她的出現無疑是為四處見到短褲拖鞋、俏麗裙裝比例偏少的交通大學創造一陣煙霧瀰漫的迷幻色調。



設計概念

新竹人稱風城,就如同它的稱號,每到冬天常會吹起九級風,因此抗風為這次候車亭設計中最根本的訴求。整個候車亭的設計,基本上是以機能導向的,舊的公車亭是由三根立柱與一頂蓋組合而成的構架,四面全透,非但不擋風也不擋水。基於舊有物所存在的問題。

面對問題,設計團隊提出幾個設計準則:
(1)北向一定要有遮避,以阻擋北向不時陣風,讓候車旅客不受強風影響。
(2)四週被綠帶和竹湖環圍,整體設計盡量輕量化,視覺穿透性高。




結構語彙

竹 的特性為稈中空,直立有節,因其特有的韌性,遇風時順應風勢產生的彎曲,也極富曲線美,設計團隊企圖將這樣的特性轉化成結構的語彙,將結構上所有轉角的部 分導成圓角,增強結構遇風時的韌性,使北向立面在風大時擁有3-5公分的晃動空間;收邊的部分刻意不加以包覆,裸露出H型鋼的斷面,暗示竹子中空的形象。

而後方四根獨立的骨架輕輕扶住三片高達三米二的全透強化玻璃,整體可視為一完整構架,遇風時會產生前後晃動的抵抗能力。另外,主體是由3mm的鋼板構成,在表面挖出線形的pattern,內嵌LED燈,襯托出結構彎曲的線條,也暗示竹節的優雅和質感。



整體結構

骨 架部分非為主結構與次結構兩部份,各成一獨立系統,主結構為主要的整體結構,次結構則為玻璃的支撐梁,為了增加視覺上的穿透性,採用大片強化玻璃。因彎曲 的造型可以增加結構上的韌性,欲強風時會造成整體晃動,像竹子般搖曳;另外,整體架構內外都覆蓋上 3mm 厚的鋼板;細部抓具有具有180度的彎曲空間。



環境對話

基 地後方為交大十六景之首的竹湖,故後方立面的設計,在結構的可負荷量下,將量體精簡至最小,盡可能將玻璃的面積放到最大,讓竹湖的景色映射進來,成為一幅 詩情畫意的山水畫。而夜晚時,來往的車燈、夜歸的遊子、候車亭的線燈,搭配上後方的竹湖,層層影像疊合在一起不斷閃逝,成為一場舞台劇。立面的玻璃爬到頂 上,當落葉飄落到亭上時,會鋪成出另一種紋理,陽光透過葉片產生的光影,增添一種自然的層次。


↗ 從平面圖看候車亭與環境的關係




候 車亭主體與地面上所裝設的澄黃燈條,不僅暗示著竹節的pattern,同時具有導引的意味,引領人的視線。在延長快門下拉長的行進中車燈影像,同時在此被 詮釋出來,像是車速被凝結似的,時間空間匯集進這樣的一個休憩站,讓等候不再空 虛。加上後方玻璃映襯出周遭景物,視覺穿透看到的湖面,行走或留滯的人們,四周的燈景加上往來的車輛,讓玻璃像展示幕般,上演著種種戲碼,每一刻所發生的 故事都被烙印其中。










>>相關資料

指導:張基義
設計:邵唯晏
營建:李忠和
顧問:張重國
致謝:謝青燕、蔡佳紋、郭聖荃、汪柏成
業主:交通大學
地點:新竹,台灣
設計單位: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建築攝影:鄭錦銘
施工單位:彩鴻實業有限公司
工程顧問:銘湖營造
主要建材:鋼、鋼板、強化玻璃、LED燈
總經費:新台幣 820,000元
設計時間:2006.05~2006.07
建造時間:2006.12~2007.03



>>相關相片


↗ construction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6x2=18 搞設計:2007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6x2=18」是一個紙上展覽計畫,邀集對象是今年台 灣各大學部建築系的畢業設計(undergraduate design thesis),「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邀請了6位各有專業與教育想法的人士來擔任策展人,包括龔書章、黃聲遠、王增榮、林芳慧、呂理煌、林聖峰,並欲邀 請12件畢業設計作品來參與這個展覽。

想透過這12件作品顯露的18種組合與對話關係,討論真正屬於21世紀的畢業設計,與其應有的方式與教學內容,並嘗試摸索新方向。

不想或根本無法拘泥於舊式思維,想要開創設計新境界、正在畢業設計過程堅強奮爭的同學,歡迎與我們對話,並誠摯邀請您加入屬於這個真正屬於未來的展覽。

參與方式:

展覽是一種平台,而非塑造英雄,然後如泡沫般消失。
平台的價值在於進行雙向、甚至多向的對話。

因此「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請6位策展人,各自提出其策展宣言如後,若您欣賞或願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或同時多位,請與「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聯繫( taiwan22@ms27.hinet.net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會盡量安排他或他們參加您的畢業設計評圖,或另行安排對話場合,藉此,這6位策展人將各自挑出他們的展覽人。同時,每位策展人亦可主動提出人選。

最後,在「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的協助下,展覽人與策展人共同進行紙上佈展(每位展覽人有4大頁篇幅),這次紙上展覽謹訂於今年9月號台灣建築報導雜誌上舉行,展期無限。

>>相關討論
::6x2=18 搞設計:2007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相關文章

建築就是論述
文:王增榮

建築從一開始就是呈現人類意志的產物,這個意志,與人類對其所處之環境(或自然)所建立的想像(或論述)有關,所以,設計是展演此意志的論述行為,也就是思考的呈現,我是這樣認為!

二十世紀初西方建築的現代運動,就是很好的例子。現代主義的建築說明古典主義建築並非建築的必然,而只是論述的一種,並且,支撐這個論述的時代早已不在,從而瓦解其絕對的支配性,讓我們見識到,新的論述可以產生怎樣的新建築!

也 在這個例子,現代建築的先驅充份的說明,建築這種論述型態並不以文字來書寫,文字是文學或哲學的事。建築是以建築的元素來表意,密斯(Mies van der Rohn)理性主義的世界觀,就是透過其建築作品的平面構成、造型意像,以及空間感受等,不言而喻地舖排或陳述;王大閎的東方情懷也是一樣。雖然,就意境 而言,最終,建築還是與文學、哲學與其他藝術部門一樣,歸於同一層面。

因此,建築創作者應該知道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並且能夠有意識地透過解決機能時所舖排之空間與量體來論述己見!

就 我個人的觀點,台灣建築的創作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處於沒有論述的論述狀態。有人只知滿足機能的合宜性、結構的安全性,以及各種條件的經濟性等,並以重實用不 重形式自喻為客觀,殊不知,這個所謂「沒有論述」的「客觀」立場,其實只是現代主義初期論述的殘渣,而能夠將一百年時空差距的真實性視若無睹,並且無意識 地喃嘸著別人古早的「立場」而以為是客觀,這簡直就是特異功能,可以嘆為觀止。

所以,對現今台灣的建築,我最渴望看到的是:能夠以建築作為論述工具對世界表達意見的創作!

對 於建築畢業設計,如果把它當作年輕朋友邁入專業行列的成人禮,作為展現其未來發展方向與企圖的開端,基於上面提到的認知,我會期望在這裡看到他們挑戰建築 作為思考工具的企圖心,以及,運用建築元素、技術形塑具體的建築環境以陳述其意志之設計能力。而就策展的角度,我想,這一世代年輕朋友的思考潛能與成熟 度,將是我所要呈現與談論的關鍵!

關於成熟度,這是耐人尋味的問題。年輕朋友的創作該有如何的成熟度?這問題讓我想到周杰倫,誰知道周杰倫創作他的那些成名曲時有多老?



就結果而論,畢業設計會是什麼?
文:林芳慧

畢業設計是

一種創新的想法,
一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獨特的詮釋,
一種大膽的判斷。


設計者需要

具備野心,
充滿好奇心,
強調自我,
充滿慾望。

建築系的畢業設計需要提供可以討論

全球發展、都市規劃、空間構成、建築形式、材料運用、工法技術、營建管理、研究方法等相關之問題的機會。

用什麼形式與方法最能表達出畢業設計要探討的議題完全在於設計者。重要的不是滿足一般性的原則,而是由設計者來判斷什麼樣的圖說、表現法、模型、文字、簡報、說明可以最有效地詮釋設計者的理念。

一致、完整的過程在畢業設計中比結果更重要。它代表著設計者思考創造的脈絡、邏輯及方法。大聲地將設計者提出的結論說出來是畢業設計必須具備的氣魄。

堅持一個理念、完善地蒐集資料、多元、跨領域的學習、邏輯地分析、清楚地再現、深度地探索、確實地執行是成功的畢業設計所需具備的。

就結果而論,畢業設計會是什麼?

它可以是有建築圖說的都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策略、空間構成細部。

它亦可以是文字論述的宣言、分析圖說呈現的系統構想、多媒體呈現的空間觀點。

是一本書?一張地圖?一場遊戲?一種經驗?一棟建築?一個虛擬世界?一個展覽?一部電影?

不論呈現出來的實體是什麼,反映出來的構想有多抽象,畢業設計的結果都是一個被嚴謹地、一致地詮釋再詮釋的理念。

它必須被清楚地溝通、討論。
它必須構成對建築專業的刺激、反省、對話與挑戰。
它同時具備廣度與深度。
它是極個人的,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投入、散發出一種野心的作品。
它是一種持續的自我評論。
它是不斷提出的問題之辨正。
它是大膽假設狀態下的可能。

它不是任何問題唯一的答案,卻是一種特定狀態下最具說服力的可能。
它不必然要解決一個問題,卻可以是提出一種問題的機制。
它不見得是真實現況的探討,卻可以是架構在理想狀態下以極端來反映出被忽略的現象。
它不一定是一種宣言或批判,卻是一種刺激談論的觸媒。

它最需要的,即是一種態度。



栩栩如真 註1
文:林聖峰

我們反省、批判,我們立場堅定、議題明確,我們為人民服務旗幟鮮明。知識份子。

我們動作整齊、方法嫻熟、論述扎實、邏輯清晰,我們訓練有素,我們想像專業。理直氣壯。

我們數位化、全球化、在地性,我們生態環保。我們試圖方向正確。視野廣闊。

或許,在這同時的之前之後。

我們憶起溪底爛泥的冰冷的沉,憶起破曉和著炊煙的焦糖;我們憶起陽光灑落九重葛花的紅,憶起午後擋土牆的悶濕;憶起對熾熱火舌的迷戀。憶起從中掙脫出的喜怒哀樂的神秘力量。憶起手的身體的心的用力思考。憶起對這一整件無法分割的奇與美的輕快完整的渴望。與失語的焦慮。

我們憶起返回自身的新天地的夢想的通道;憶起這對水、火、空氣與土,對物質想像的積極性的無窮魅力。

我們憶起這島嶼縱剖的時空與風霜;憶起這城市奇幻燈箱美屋華廈的人與物;憶起這充滿動能的柔軟與寬容的擁擠甜蜜漂流,城市中豔陽下廣陌渠道疊合勞動的青春激昂忿怒與夏末黃昏的大雷雨傾盆;憶起這一切的冒險和無奈。

憶起我們定居、交通、穿梭,我們凝視,憶起在所有活動與義務關係的發言片斷中,在秘密的論述線索與荒謬的規則與觀點中,在欲望與恐懼中,我們暗自的成形。

我們想像,我們抽象思考,我們形塑同時詮釋這個現實。

我們連結,賦與其形式,我們介入。

我們沉睡,我們回望編織。我們拆解。

我們在這改寫與重複書寫的因果關係的群體詩學中,憶起這多重身世的欲望,憶起這完整的孤獨沉思的憂鬱品質。

憶起重返那渾沌整體的定居風景。

然後我們知道,找到一種處理生存差異的「和諧」的企圖與命題,與其栩栩如真的路途遙遠。

然後我們知道,對這一切甦醒的企求與誠實面對的行動的責任重大,要求精確、紀律的嚴苛,與確信無害的小心翼翼的必要。


註1.引用自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台北:麥田出版,2005。



建築師─「美食主義者」?or「精湛大廚師」?
文:呂理煌

「建 築愛好者」、「建築人」、「建築師」、「建築家」…等,此些角色在定義上皆是有不同層次定位的差別,因此在養成的教育上也肯定是會有不同層級的要求。然而 在面對“建築設計教育”的議題時,「建築師」的定位應是屬於「美食主義者」或應是「精湛大廚師」的討論就成為有待釐清之課題─“誰殺了大廚師”?!

在 個人的建築生涯裡,最令人頭疼的的問題莫非是─當親身目睹到大師們的作品時,卻百般無從思索出,作品是如何進行施工及建構出來的。然而在乍看之下似懂與非 懂之間又分出許多不同層級的理解度,那到底有多少成分的觀者敢說:「真正的全懂了!」,且可清楚百分百的再重構複製一座作品;端就筆者而言,此“懂”了的 價值並非在於僅是能複製的功力,而所意指的是真正看到作品之精髓與骨子裡頭吧!如此的問題,回想起過去所受的教育裡筆者是否曾受教過相關如何讀懂建構、構 造與建築等,這樣沉重的課程或是討論;然而此問題不斷的繚繞直指著個人──該如何去面對建築教育與教授“建築”這學門的教育問題。更簡而言之,在建築學門 裡,如果連骨頭及骨架都不知如何做出,那焉能有機會形塑出骨髓存在之所呢?

一位專業的汽車設計師,如不懂得機構的組成與車體結構形構 的可能性,哪有可能成為一位傑出的全方位設計師;一位動物訓練師,如果不懂得該動物受胎、懷孕、成長養育過程,如何能理解到手中每隻動物的特質與性向,不 經如此的用心過程,能有機會真正成為一位專業的訓練師嗎?因此身為專業建築人的我們,若對整個專業的生產過程與技術無任何知識上的理解程度,那也祇不過適 合做為一位作夢者,而無法成為一位專精的築夢者與實踐家。

“建築”就筆者而言,祂是“動詞”,是應對當代課題的交代及環境文化的藝術 實踐!然而做為一個知識份子對過去歷史的認知是知識與養分,對於當代課題的挑戰與摸索自身存在的角色及意義,是應對當代人對建構當下歷史的責任。因此就面 對建築教育者的角色而言,如何去藉由“做中學與作中煉”的實驗過程,去建構自我知識領域中未知的經驗知識,是筆者就在地性的當下教育課題所關心之處。

台 灣的建築觀似乎未曾與國際營建水平、營建科技、工業設計、造船工業、國防工業…與當代藝術運動等,發生任何持續緊密的連鎖關聯與事件運動;好像僅與公家建 築及房地產事業間發展出極大的交媾關係,這是任何的建築人都不願看到的長期畸形現象與事實的發生。反觀端視台灣建築建築教育的成長,這之間問題的發展到底 是“教育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目標導向上發生了:「地位偏移的在地問題」。當身為“建築設計教育”工作者成員之一的個人而言,如何去看到及學會欣賞成長中 的設計者,於其作品內進行“開發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筆者優先關心檢視之所在;然而更進階的是設計者是否能有能力,去試圖應對生產技術及“有益生 產過程”中所應挑戰及克服的思索過程;因為期待看到未來設計界的主人翁並非僅是「美食主義」的推銷者,而是成長中的築夢者、思想家、科學家、工程師…及 「精湛的大廚師」。



永遠的25歲
文:黃聲遠

老實說,我覺得畢業設計對於當事人,是不必要「評」,也不應該「為評而評」的。

我喜歡「展覽」這個概念,分享。

喜歡,是說不清理由,也不須要理由的吧。

看到一個好作品,就好像被大地的景色震撼,會想要關心的人也在身旁。謝謝,謝謝你和我分享。

有時侯過程反而是人生中值得紀念的開端,想要捍衛點什麼,練習承擔。

印 象中,1986年的春天,遇到畢業設計這個超級虛擬實境,也忽然間豪情萬丈起來。一直認為相似的流程,不足以產生原創的領悟,對於新老師推動的「期中先正 式評一次圖,佔1/2分數」愈綁愈緊的新制度不以為然,刻意忽略。堅持設計沒有一定步驟,只有認真面對時代精神,只有鎮日和同學在工作室一起生活,只有一 直做一直改,深藏的主題才會漸漸明朗,「希望最終能摸到那股奔流,看清後才一氣呵成,絕不該左顧右盼,半途停下來先做一套表現法只為了期中…」

結果我的畢業設計期中還是得上場,沒「上針」連圖都看不清楚,好像是50分不及格。大膽相信老師會諒解,甚至暗助,雖然求仁得仁,期末還會有機會平反…。

小小的叛逆,好笑之餘20年後看來也像個啟蒙。原來因制度造成的冤枉懲罰,還是可以被小心評估、歡喜接受的。如果最終可以真的往前邁出一步,面對自己的恐懼,練習為未來數十年的各種的可能拼出一個一個起頭…。

昨天深夜,田中央的同事們把我叫回去看模型,一陣天馬行空,忽然有種熟悉的感覺,原來大家的畢業設計也是十幾年來一直沒有結束。

那是一種自我要求的「精神」。

自我批判,也是一生的邀請。

頭皮發麻的走在真實執業的鋼索上,相信人們的善意,為不同生活領域的自主爭取能被公正的對待,不急著做完,用還可以反省的節奏,不放棄追求對自己和下一個世代的啟發。

似乎,這樣才對得起當年信任我的老師。

慢慢,我也開始羨慕起年輕建築人獨到的穿透力了。青年建築師總是大喊得理直氣壯,腰桿挺直,願意用雙腳去尋覓,不瞻前顧後,最能直指核心。
青年,不是用來為壯年做準備的!

真心想邀請你那種「大而化之」的「精準」來參展,提醒我們都曾經擁有的能力:能夠看到真實(一個愛花的小男生?一群腳踏實地的人?),不忘初衷。

牽著老爸的手,聞著大樹的香味,我喜歡我們的展出,不只是因為流彈四射、義憤填膺,也因為這裡有風,有雨,有夕陽。



有關建築‧無關建築
文:龔書章

畢業設計,是一個「發現」重於「創造」的過程。
畢業設計,是一個問自己一個好問題,而尋求答案的實踐歷程。
畢業設計,是一個自我內在智性與感性的來回辯證。
畢業設計,是一種敢於甘冒風險、打破規則的自我勇氣探索。

一 個畢業設計的價值,在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種種事物所提出的一系列投射與想像。而從始至終,我們卻一直不可逃避地面對著關於自己創作中關於閱讀、關於論述、關 於原型、關於生活、關於策略、以及關於建構的種種理解與再現能力。對於畢業設計的想像與期待,我常以下列的幾個有關建築或者無關建築的提問來看待一個建築 創作的力量所在。

What is your Reading?_關於閱讀感知

我認為一個畢業設計最重要的開始,在於如何對自己問一個好問題,出一個好題目。

這 個問題的發想,往往來自一種對可能的世界充滿好奇的眼睛,以及企圖發現一個無法取代的獨特本質的熱情。而這雙好奇的眼睛,必須是始於對這個世界或時代有一 種獨特的閱讀方式─它可能是來自建築但也可能無關建築、它可能只是一個對於自身或他物感知的移情(心理、情感或記憶)、一個對於他類知識或理論的詮釋(文 學、藝術、科學甚至數字)、一個對於基地或場所的細部測量與側寫(都市、城鄉、或者風土)、一種對於文化或事件的再敘(歷史、科技或儀式)、或者一個對於 環宇情感的再現(紀念性、詩性或美感經驗)等。

在閱讀與發現當中,我覺得如果能或微觀、或巨觀地建立出一個足以成為問題的基礎,這個畢業設計絕對是成功而有趣的。

What is your Writing?_關於議題論述

不論是論文或者創作,一個議題的設定或者論述的開展,必須完全回應對自身心中問題的精確回應。這也是所謂畢業設計中「觀象」、「解象」與「立象」的最重要過程。

「立象」必須能盡意。它所挑戰的是我們對於文字和意象之間的論述能力與想像力。這個論述同樣地必須呈現出其獨特性─一方面必須是極理性而精準地以文字或圖象來澄清自己的辯證邏輯;同時另一方面則又必須顯露極度主觀的想像。
對我而言,這種兩面共生的論述,是我最感興趣的畢業設計。

What is your Singular One?_關於獨特原型

一個畢業設計,無非就是尋找一個關於空間而無法替代的獨特原型、或者說探索集聚於一個特異觀點上的絕對。

這 個原型的建立,可以是建構一個經典或者挑戰經典、可以是顯現一種有關文化或歷史的本質、也可以是建構出一種空間類型所內蘊的功能與詩意。我認為如何界定、 創造、保護、識別出建築的獨特原型,進而使得事物置身險境,總是畢業設計的主要力量來源。關於這個原型的獨特性之獲得,皆來自於積極探索建築形式的蛻變, 抗拒任何類型學的教條束縛控制。它的力量並非在建立建築奇觀,而是在毀壞某一種建築形式,同時讓另一種建築形式新生。

我認為對一個獨特原型的討論,必須是簡單而直入事物核心,而且可能碰觸到對這個時代的關懷或想像。

What is your Programming?_關於生活計畫

設計的另一種想像,往往來自生活的現實。

對 於生活計畫的詮釋或執行,其實是一種由自我對生活重新定義或者交換的想像─它可以是一段時間、歷史或儀式的切片,它也可以是對於一個現有基地或者場所的迷 戀或理解、當然它也可能是一種對於現實生活中機能與系統的超凡想像。這種對於現實與生活的想像,完全挑戰著設計者的感知經驗與智性思考。

對我而言,一個畢業設計的呈現,如果能夠挑戰一個看似無趣平常的空間內容,讓作品貼近平凡到產生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絕對是一個好的作品。

What is your Strategy?_關於策略以應

如果一個畢業設計,在評圖時不能引發所有評圖者的巨大討論或爭論,那絕對是一個遺憾!

我 始終相信,在面對問題或者設計發展的同時,心中必得有譜。何謂有譜?它並非是一個讓設計成為理所當然的侷限或套招,更不會是心中已自然浮現圖象的一種說 詞。反而,最好的策略往往是一種對既有現實具有劇烈破壞性或彰顯性的一擊,但心中卻或藏或露地有著一個相當具體的意圖或方向。

一個好的策略,不見得是絕對正確的解決之道,也不見得能獲得所有人的讚賞,或許更挑起一場多元向度的正反辯論;但它絕對是一個好的提問。

What is your Making?_關於物質建構

建築是一種實際的建構過程。在畢業設計的過程當中,「實作」(Making)是一個必經的試煉,而且是絕對有關建築的。

我 並不認為一系列看似華麗而充滿現象觀察的PowerPoint簡報圖片,足以取代建築在畢業設計當中所必須扮演的角色。一個尚未經過任何實踐的空想及觀 察,幾乎是無法討論的!它必須能夠討論在一個空間想像的實踐當中,其建構系統為何?材料構成為何?空間和量體的比例和組構關係、以及表現法的選擇為何?對 我而言,這一系列Tectonic System的具體呈現,都必須能清楚完整地表現設計者的企圖,而且與之前的論述互為鏡射與實象,才是一個可以討論設計的開始。

What is your Architecture?_關於建築

一 個畢業設計,不論是從Reading、Writing、Programming到Making等幾種習作以及對於獨特性和策略的思考、不論是有關建築、或 者無關建築,它絕非是天馬行空、或者無的放矢,而是藉由此類的觀察、探索與執行,企圖尋找台灣城鄉紋理中仍持續發展的生命力,進而建構一個真正屬於在地的 生活、場所、生態、文化、產業、甚至構建方式的另一種的建築實踐。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2007.03.17 建築師考試制度改革座談會 聲音紀實

謝謝呂欽文建築師用快遞將建改社 2007.03.17 建築師考試制度改革座談會 錄音檔提供給準建築人手札網站,間將錄音檔製成 mp3 檔後找了幾個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放在網路上,提供各位朋友下載。

由於檔案總量約 177 MB,將檔案分成四個壓縮檔存放在 turboupload 檔案分享網站,另外還將每一個 mp3 檔也分開來存放,讓大家透過網路直接收聽(如果頻寬夠的話)。

建 議無論是在學校唸書或者已經準備考建築師的人,甚至是已經擁有執照的建築師都要聽一聽此次座談會的內容,反正下載到電腦後還可以放入像 iPOD 之類的 mp3 player 裡,走路時可以聽、做模型時可以聽、打麻將時可以聽、上廁所時當然也可以聽,此次座談會的舉行很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台灣建築執業環境,透過 網路與各位分享,讓各位一起見證台灣建築制度的改變。

>>錄音檔

_檔案01(42MB)
內容包括以下檔案(以下各檔案可以個別下載,或直接下載檔案01):
A005呂欽文-開場.mp3
A006王俊雄-1.mp3
A007林洲民-1.mp3
A008王俊雄-2.mp3
A009邱文傑-1.mp3
A010林洲民-2.王俊雄-3.mp3
A011陳俊亨-1.mp3
A012王俊雄-4.林洲民-3.邱文傑-2.陳俊亨-2.mp3
A013王俊雄-5.mp3
A014蔡元良.mp3
A015王俊雄-6.mp3

_檔案02(33MB)
內容包括以下檔案(以下各檔案可以個別下載,或直接下載檔案02):
A016吳光庭.mp3 (分為兩個檔案 : 1,2)
A017王俊雄-7.提問.林洲民-4.mp3 (分為兩個檔案 : 1,2)
A018張基義-1.mp3
A019洪育成.mp3
A020張基義-2.mp3

_檔案03(42MB)
內容包括以下檔案(以下各檔案可以個別下載,或直接下載檔案03):
A021夏鑄九.mp3
A022潘冀.mp3
A023漢寅德.mp3

_檔案04(48MB)
內容包括以下檔案(以下各檔案可以個別下載,或直接下載檔案04):
A024蔡式淵.mp3
A025陳邁.mp3
A026提問.mp3